首页 > 新闻中心 > 公司新闻

AG官方网站地址|巨震!中国银行业又发生大事!!

发布时间:2025-10-15 18:14:53    次浏览

来源:21财闻汇综合 日前,平安银行董事长孙建一、行长邵平双双辞职。巧合的是,2012年9月21日,平安银行董事长、行长双双离职。此后由原民生银行副行长邵平出任平安银行行长。四年后,2016年10月12日,董事长孙建一、行长邵平辞职又双双离职。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事情的发展较为突然,平安银行两位行领导在‘十一’假期后正式递交辞呈。”平安集团一知情人士如是称。记者最新获悉,孙建一与邵平辞任后,现任的平安证券董事长谢永林、平安银行副行长胡跃飞分别拟任平安银行董事长、平安银行行长职务,但这两项任命尚需要相关走程序以及监管批准。对此,平安银行不予置评,并指“未有更多信息可予披露”。这无疑是一件震动业界的大事。去年7月,邵平曾在一个论坛上表示,“银行业从大跃进的时代无可挽回的结束了。”“今天银行所面临的挑战是实实在在的,可以说叫寒风刺骨,中国银行业进入了30年来未有之变局,最明显的变化先在盈利水平断崖式下滑。” 请辞理由皆是“身体”和“家庭” 就在递交辞呈的当天,邵平还会见了泰国开泰银行高级执行副总裁一行,就深化合作进行交流。一个可以确认的一个细节是,邵平和孙建一提出请辞的理由,皆是“身体”和“家庭”。另一个细节是,邵平在“十一”之后,将原来用了很久的微信名“ping an”,改成了“冠霖(邵平)”。 2016年上半年,平安银行实现营业收入547.69亿元,同比增长17.59%;实现净利润122.92亿元,同比增长6.1%。根据平安银行半年报,该行上半年的资产负债结构仍在调整,活期存款占比持续提升,负债成本有所下降。不过,平安银行的不良率情况仍在不断上升,升至1.56%,较年初上升0.11个百分点,高于同期商业银行1.50%的不良贷款率。2015年7月,邵平曾在一个行业论坛上发表了一篇流传至今的演讲。他说,前些年,很多银行在繁荣期高歌猛进,追求高额的会计利润,而对经风险调整后的资本收益缺乏考量;不良资产大量侵蚀利润的现实告诉银行人,现在进入到风险调整的时侯了。原来创造的报表利润正在被风险无奈地调整着,现在在还历史的账。“出来混总是要还的”。邵平也提到了银行业近几年的离职潮现象。他认为,银行业“焦虑”时刻的到来,或许是近几年离职潮的原因之一。 上半年银行业大减员,银行业冬天真的来了? 根据A股上市银行半年报,银行业净利增速仍在下滑,而中国农业银行的营收甚至罕见出现负增长。 年报还显示,多家银行员工减少。员工减少数量最多的是招商银行。根据招行半年报,截至2016年6月30日,该行共有在职人员68424人(含派遣人员);而在2015年末,该行共有在职人员76192人(含派遣人员)。按此计算,今年上半年,招商银行员工减少了7768人。 同时,工行员工也减少超过7000人。工行半年报显示,截至6月末,工行共有员工458711人,比上年末减少了7635人。此外,中行、农行、建行截至6月末的员工人数也比上年末分别减少了6881人、4023人和6721人。按此计算,四大行今年上半年员工合计减少约2.5万人。随着信息科技的进步和互联网商业模式的兴起,全方位地改变了金融消费的习惯和金融交易的方式。农业银行董事长周慕冰此前也表示,现在到银行柜台办理业务的人越来越少,人们通过移动终端扫一扫就完成了。这种行为习惯的改变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时代背景。不过,也有部分银行在增员。比如,平安银行员工上半年相比去年年末增加了663人;兴业银行员工增加725人;浦发银行员工增加844人;宁波银行增加了706人。不只中国银行业不好过,欧洲银行业也不好过。受监管、负利率、罚款、动荡市场等因素冲击,欧洲银行业近期再度掀起裁员潮,包括德国第二大银行德商银行、荷兰国际集团、荷兰银行、西班牙人民银行等。去年,德国最大银行德银也已经宣布裁员。总之,一言以蔽之:银行业最近很麻烦。 邵平:中国银行业需要银行家精神! 邵平曾在演讲中指出,银行业大跃进的时代已经无可挽回的结束了。“最终塑造我们的,是我们所经历的那些艰难时刻”,桑德伯格的这句演讲词,也许是当下对于银行人最好的警醒和鼓励。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完整经济周期的考验,会真正塑造出兼具“道”和“术”的银行家,诞生出中国的银行家精神。那么,什么是我们心中的银行家精神呢?我认为主要有四个方面:第一,要牢固树立稳健经营的信仰。金融是“剩者为王”的行业,稳健才是打造百年老店的不二法门,银行在实际经营中,很容易走向稳健的反面——激进,以过度承担风险为代价,去追求短期的利润。2015年德意志银行过度涉足高风险的大宗商品衍生交易,致使巨亏68亿欧元的事件,殷鉴不远。这样一家老牌的国际标杆银行,在外部竞争和股价压力之下,也陷入激进的“囚徒困境”。花旗前CEO普林斯说“只要音乐还在继续,你就不得不跳舞”,就是这种心态的写照。可见树立稳健经营信仰之难!而正因为其难,才弥足珍贵。第二,要矢志不移地加强战略管理。首先,要有保持战略定力的决心。保持定力是一种深刻的经营哲学。华为“28年只对准通信领域一个城墙口冲锋”,密集炮火、饱和攻击、持之以恒,就是保持定力的典范。但是,保持定力绝不像诗歌中说一句“咬定青山不放松”那样浪漫,需要抵制各种诱惑、顶住业绩压力,甚至牺牲短期利益。而这需要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作为支撑,需要股东、董事会、管理层等深刻洞察银行的经营规律,不汲汲于短期的繁华,也不戚戚于暂时的困难,才能真正做到“面对风雨,不动如山”。其次,未来银行间的分野将不仅仅体现在战略的选择上,更主要的将体现在战略的执行上。银行要实现行稳致远,就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既定战略的实施,形成“集中、连续、一致”的战略行动。让战略执行成为银行的行动自觉和行为习惯,不摇摆,不犹豫、不彷徨,在喧嚣混乱中保持清醒的头脑,真正走出差异化的发展道路。第三,要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当前资产质量在不同商业银行之间整体的差异性、同一商业银行不同区域之间的差异性,同一区域业务不同商业银行分行之间的差异性,从某种程度上说,是管理的差异性造成的。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模式及其金融增长模式已经终结,内涵式集约式的增长模式已经到来。因此,精细化管理将不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行动的指南。中国的银行业毫无疑问已经进入了管理制胜的时代,通过精细化管理来寻求突围是必然选择。四是要有创新的精神内核。创新是社会进步的源泉,也是商业银行发现市场机会、服务实体经济并有效化解风险的重要抓手。但是,必须坚持有效创新。08年金融危机一个重要的诱因就是眼花缭乱背离真实原则的衍生品创新。我认为“有效创新”要符合三个原则:顺应政策而非寻求套利;支持实体而非资金空转;控制风险而非推波助澜。 银行业的生死劫,如何才能突破体制困局? 银行也曾张开双臂试图拥抱互联网,但是效果不好。一是互联网金融产品存在风险,银行高管不愿引火上身;二是互联网金融面对草根人群,其资产规模与银行相比只是零头,没有动力去做。更为核心的是,互联网金融产品本质上是去中介化和透明化,而银行正是靠垄断实现利差收入,所以银行决不会加速互联网化,主动舍弃自己的收入与利润。同时银行已然成为一架庞大的金融机器,所有业务布局都需总行把关,总行将风控置于首位,甚至以牺牲效率、创新来换取。此外,银行对利润保护的背后,还在于金融业的高额税收。未来银行业该何去何从了,如果不改革,路只会越走越窄。正如一位国有银行行长所说的,银行也是弱势群体!你不要笑,也许未来这句话就变成真的了。 1947年,国民党占领了延安,毛主席题写“光明在前”,他高瞻远瞩地指出:眼前的撤退,不过是暂时的困难,黑暗即将过去,曙光就在前方。展望中国银行业的未来,我也坚信“光明在前”。只要我们痛定思痛,洞悉历史规律,接受历史教训,勇毅笃行,奋发有为,就一定能够创造新的辉煌!经过经济大周期的洗礼,中国必将诞生出一批基业长青的伟大银行!来源:21财闻汇综合自21世纪经济报道、每日经济新闻(ID: nbdnews)、山石观市、新浪财经、凤凰财经投资早餐只提供新鲜、有营养的理财资讯,及专业实用的投资建议!文字、语音、视频三位一体,简单、方便、有用。快,关注投资早餐!!微信号:tzzc365